是谁,推动了40载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是每一位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是谁,见证了通信发展的日新月异,是通信行业不辞辛劳的建设者;是谁,在上海这片土地上书写了上海电信的改革篇章,是每一个电信人。
如果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改天换地的社会革命,那么改革开放给上海电信带来的变化就是一次次日新月异的通信升级。
从固定电话到VoLTE,从寻呼机到全网通智能手机,从拨号上网到千兆之城,上海电信提供的产品、技术、服务,经过数十载的不断完善,已经完全达到了全球的最先进水平。
每一位曾经和现在的上海电信同仁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上海电信的改革开放历史就是每一位电信人的奋斗史。以下三位电信员工是万千电信人中既平凡又出色的一份子。之所以平凡,是因为他们身上没有任何让人引以为傲的天赋;之所以出色,是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企业的转型发展和个人的出类拔萃。
所有变革,最终都落到人的身上;最终,再由人推动变革。
徐珺:
在坚守中转型的线务员
徐珺的故事,几乎每个电信人都曾听过。在长达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徐珺坚持着平凡的一线工作,坚守在线务员岗位上,同时在这个岗位上实现了自身的一次次转型。他不是天才,更非全能,但是他走的每一步都叫人惊讶。他还线务员一个辉煌的名字,也呈现给上海电信一个成功的转型榜样。
1996年,17岁的徐珺来到西区局实习,没想到这一待就是22年。徐珺回忆,那时的他骑着一辆28寸的自行车,驮着引入线和室内线,挎着小绿包、大白包,跟着师傅们走街串巷,学习电话的安装和维修。
当时线务员有两个真理:第一个真理是“一把斜口钳打天下”,因为电话业务单一,牛人可以用一把斜口钳解决所有问题;第二个是“靠天吃饭”,当时线务员们害怕黄梅雨季,因为故障会增加,有干不完的活。
线务员不能只是简单地装装电话!这是徐珺给自己下的第一条军令。他意识到电信技术日新月异,线务员传统的技能早已捉襟见肘,ISDN、ADSL、天翼通等新业务,不断挑战着线务员的知识极限。
于是,徐珺用尽所有工作积蓄,在家中18平方米大的“蜗居”中硬是攒出两台电脑、一台苹果机。徐珺把三台电脑组成局域网,开始向网络世界发起探索。从这开始,徐珺的业务水平突飞猛进,当同事们还刚刚在数字终端技术上起步时,徐珺已经以第一的成绩通过资格考试,成为他向往的数字终端线务员。
数字终端线务员并没有徐珺想象中那么“有趣”,因为这是一份站在新技术前沿的工作,所有的摸索都通过无数个为用户忙至深夜的服务提炼而来。徐珺在回忆里常有这样的片断:“那段时间,不管是踏着晨曦,还是顶着星斗,我的心情都是快乐的,因为在我的数字终端维修技术的储蓄罐里,又多了一枚硬币。”
2009年,在从事13年线务员生涯驾轻就熟后,在获得荣誉无数、风光无限后,徐珺低调地收敛起全国劳模的光芒,以一个蹒跚学步的生手姿态站在了又一个开拓的“零点”。
那一年,上海电信开始建设城市光网,为了突破入户瓶颈,公司邀请日本协和通信公司线务员来上海做入户施工演示,徐珺和伙伴们就利用双休日偷偷溜去学习。2011年,公司成立FTTH攻坚队,探索适合中国光纤入户的方法,团队带头人就是徐珺。他们自己动手制作穿管器和牵引绳,提高了暗线入户成功率,形成了多个百分百暗线入户小区。上海早已成为中国光网第一城,并在不久前建成“千兆第一城”。
有一种奇迹来自执着。通信时代日新月异,徐珺一直没有变,因为他始终坚守在线务员这一岗位上。但徐珺却又一直在变,因为在时代的变革中,他从没有停下过脚步。
徐倩雯:
从电话到互联网时代,114一直都在
1982年,全国特业台号码统一为3位数,市话查号台为114,一直沿用至今。114查号台几乎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同龄人”,徐倩雯,是千千万万114话务员中一个熟悉的名字,从1995年当上114话务员以来,徐倩雯接听电话超过100万个。
1995年,正是上海电话大发展时代,114查号电话非常火,作为114话务员,徐倩雯可以说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他们非常地“被需要”,那时,徐倩雯每天要接1000多个电话。
在互联网还不普及的时代,完善114数据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时,在上海,每天都会冒出许多新企业,也会有许多老单位搬迁、改换招牌,114必须实时跟进信息。为此,徐倩雯有了许多“怪习惯”,坐上公交车,她不是看业务书籍、背英文单词,就是打开“随身听”揣摩优秀话务员的服务录音,学习电台电视台主持人驾驭语言的能力。和男朋友逛马路时,她不忘随时随地记录马路上的门牌号、电话号码,就为了帮114的数据库补齐每一个细小漏洞。她也因此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印:全国信息产业系统劳模、上海市三八红旗手……
2006年,顺应中国电信集团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转型,114升级为“号码百事通”。徐倩雯和同事们肩上的任务也变得不同,114推出了订餐热线、预订年货、订购台湾水果等服务,“最火的时候,114每天的订餐电话就达六七千次以上,指路服务更多达1.6万多次。”在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前,114是人们随身的无所不知的搜索引擎。
即便到了今天,人们对114的需求没有那么旺盛,徐倩雯和同事们依然坚守着24小时的全天候服务,毕竟电话随时都能拨打,而上网则多少还会受到条件限制,同时一些需要人工推荐的服务,例如名医导航等,仍然受到市民的喜爱和依赖。
对于徐倩雯来说,114依然在新时代下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把它放到大海里!”徐倩雯说,114只要继续为百姓提供最贴心、最温暖的服务,那么114就会一直都在。
周学明:
新时代产业机遇前迎风而立
为什么电信运营商在行业人士眼里总有技术不行、研发不行的陈旧印象?电信运营商如何拥有和把握自己的核心技术?改革开放40年,电信运营商逐渐站在通信技术的潮头浪尖。周学明是公司的技术高手,并当选2017年“上海工匠”,如今他脑子正琢磨着这些问题,他说,对公司的发展很有信心,抓住了固定电话大发展、光网城市等历史机遇的电信运营商,在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时代产业机遇面前,在网络、计算、存储、安全等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001年,周学明来到上海电信,第一份工作在武胜路机房值班。这是那个年代许多年轻人刚进公司时的共同经历,面对的是大段寂寞的时光,是对机房内压抑环境和噪音的烦闷。
对于20岁的周学明来说,他脑子里想的是,如何对眼前这些机架上的“大家伙”加深了解。周学明从最不起眼的设备说明书开始钻研,CPU温度、湿度……每个参数成为周学明学习数据通信和IP网络的启蒙老师。“颇具挑战的是网管说明文档,全英文的,我就一点一点啃。”周学明回忆,正是一点一滴的积累,让自己在ATM交换机、信源交换等领域初具技术能力。
在电信工作的18年中,他眼看着华为等中国通信企业与改革开放一同崛起,从原先只能负载50M、100M的路由器,到大型堆叠式路由器;从2G、3G到4G,华为无线设备成为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多的选择。
也许正因为周学明羡慕华为那样的技术突破,所以他对技术的追求似乎永远没有止境,对于电信网络,他要求自己全城全网传输层面的各个环节都要懂,接入层要懂,传输层也要懂;除了自学软件编程等之外,他连最时髦的区块链等技术都做了研究,他一直在琢磨,这些技术到底对电信现有的网络和业务有没有帮助?能不能生成符合电信基因的新产品?
周学明的信念是,什么事情都自己动手做一做。他打开楼板放过光缆;焊接过2M电缆;用户方案从不被外包商牵着鼻子走,而是自己先写一遍方案,通过专业的技术实力征服用户。
2015年,周学明迎来了新挑战,他开始组建团队进行SND网关研发。别看SDN网关只是一个小小的网络设备,但其肩上却承载着中国电信实施“CTNet2025”的使命,SDN网关是更灵活、更智能的下一代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之一。
与过去“自己动手”不同,这次他和团队要“动手”做的是一件商用级的产品,从硬件到软件,全部都要自己来。未来成千上万家庭用户都会用上这款产品,任何一点点瑕疵都绝不允许出现。现在周学明终于可以自豪地说,“在SDN网关产品上,我们电信掌握了核心关键的软件代码,可以为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
2018年,周学明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端到端品质提升”P2总经理项目组,对周学明而言,他的“技术思维”必须再次升级到“全局思维”:“在新的舞台上,我站上了更高的视野,我看到了很多市场机遇,关键是我们是否具备把握机遇的能力?”周学明信心满满地说:“我对电信有信心!”
推荐阅读:
深圳电信宽带、重庆电信宽带、昆明电信宽带、贵阳电信宽带、长沙电信宽带、成都电信宽带、厦门电信宽带、上海电信宽带、北京电信宽带、呼和浩特电信宽带、拉萨电信宽带、石家庄电信宽带、沈阳电信宽带、长春电信宽带、哈尔滨电信宽带、济南电信宽带、合肥电信宽带、杭州电信宽带、武汉电信宽带、福州电信宽带、南昌电信宽带、海口电信宽带、南京电信宽带、南宁电信宽带、贵阳电信宽带、乌鲁木齐电信宽带、兰州电信宽带